声声慢·陪幕中饯孙无怀于郭希道池亭闰重九前一日
吴文英〔宋代〕
檀栾金碧,婀娜蓬莱,游云不蘸芳洲。露柳霜莲,十分点缀成秋。新弯画眉未稳,似含羞、低护墙头。愁送远,驻西台车马,共惜临流。
知道池亭多宴,掩庭花、长是惊落秦讴。腻粉阑干,犹闻凭袖香留。输他翠涟拍甃,瞰新妆、时浸明眸。帘半卷,带黄花、人在小楼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郭家金碧灿烂的池亭边种了许多漂亮的竹子,在仙境般的园林内又有许多轻柔多姿的树木。人世俗尘还没有沾污这处香草丛生的水中小洲。园中露珠点缀的柳枝与经霜的莲叶,将秋意渲染得恰到好处。一弯新月如少女初画的黛眉,含羞般低垂在墙头。我和同僚们一起将车马停放在郭氏园外,替孙无怀在郭氏池亭中设宴饯行。
我知道主人常在这园中设歌舞宴待客,酒宴中歌妓的歌声高吭,简直能够惊落庭前的艳花。朱栏上仿佛还留着歌女凭倚的脂粉香,而今却只剩碧池涟漪轻拍井垣,倒映着美人新妆和明眸的波光。今天我们同样是临流设宴,却总归比不上主人家歌舞宴客的盛况。住在小楼中的歌妓气质淡雅,住所幽静,直可与深秋菊花齐
创作背景
据夏承焘《吴梦窗系年》,此词应作于宋理宗绍定五年(1232年)。吴文英三十岁左右曾在苏州为仓台幕僚,居吴地达十年之久(《惜秋花》词云:“十载寄吴苑”),对吴地的历史掌故极为稔熟。这一时期,他写下了许多作品。此词即是吴文英与同僚在郭希道池亭中饯别孙无怀所作。《夏笺》:按《二十史朔闰表》,嘉定六年(1213年),绍定五年,景定三年(1262年),皆闰九月。嘉定六年,梦窗才十余岁,又此词载《花庵词选》,《词选》结集于淳祐九年(1249年),在景定之前,知必绍定五年壬辰之作。郭园在苏州,词题“幕中”,谓苏州仓幕也。客苏州,始见于此词。据夏承焘《吴梦窗系年》,此词应作于宋理宗绍定五年(1232年)。
赏析
这首词记一次饯别的情景。全词紧扣词题,将送别之意与池亭之美相结合,又特别突出了闰重九前一日的节气特点,丽而有则,是典型的梦窗笔法。
上片写饯人的环境和气氛。词起笔写郭希道池亭之美。以“檀栾”摹写翠竹摇曳之姿,“婀娜”勾勒垂柳蹁跹之态,“金碧”辉映楼台华彩,“蓬莱”点化池岛缥缈。四组代字如工笔细描,既避俗语直白,又显炼字匠心。句法上,“檀栾”二句工整绵密如金错刀,“游云”句忽作疏放,笔势如云卷云舒,顿使气韵流转。“露柳”二句转写秋景,露凝柳梢、霜染莲瓣的意象,非但无萧瑟之感,反以清丽色彩点染出草木灵性,与金碧楼台相映成趣。“新弯”二句更见体物之妙:将初升新月比作闺阁女子
简析
《声声慢·陪幕中饯孙无怀于郭希道池亭闰重九前一日》是宋代词人吴文英所作的一首饯别词。上片十句,着重描绘郭氏池亭的秋景和惜别之情;下片九句,重在追写郭氏池亭中的歌宴与歌妓。词为饯别而作,既然在“池亭”之中,便借眼前景物加以展开。词中多用借代手法,如“檀栾金碧”等,使词意曲折,须思而得之。此词以惜香怜玉之笔,写友朋聚散之绪,温柔缠绵,别具机杼。
吴文英
吴文英(约1200~1260),字君特,号梦窗,晚年又号觉翁,四明(今浙江宁波)人。原出翁姓,后出嗣吴氏。与贾似道友善。有《梦窗词集》一部,存词三百四十余首,分四卷本与一卷本。其词作数量丰沃,风格雅致,多酬答、伤时与忆悼之作,号“词中李商隐”。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。 377篇诗文 1561条名句
春日偶成
程颢〔宋代〕
云淡风轻近午天,傍花随柳过前川。
时人不识余心乐,将谓偷闲学少年。(时人 一作:旁人)
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
欧阳修〔宋代〕
西湖春色归, 春水绿于染。
群芳烂不收, 东风落如糁。
参军春思乱如云, 白发题诗愁送春。
遥知湖上一樽酒, 能忆天涯万里人。
万里思春尚有情, 忽逢春至客心惊。
雪消门外千山绿, 花发江边二月晴。
少年把酒逢春色, 今日逢春头已白。
异乡物态与人殊, 惟有东风旧相识。
贺新郎·寄辛幼安和见怀韵
陈亮〔宋代〕
老去凭谁说。看几番、神奇臭腐,夏裘冬葛。父老长安今余几,后死无仇可雪。犹未燥、当时生发。二十五弦多少恨,算世间、那有平分月。胡妇弄,汉宫瑟。
树犹如此堪重别。只使君、从来与我,话头多合。行矣置之无足问,谁换妍皮痴骨。但莫使、伯牙弦绝。九转丹砂牢拾取,管精金、只是寻常铁。龙共虎,应声裂。